中级车是不是太多了?
一个有选择强迫症的人,最好远离中国车市,尤其是中级车市。中国市场上的中级车,品牌林立、品种繁多、档次丰富、价位多样,随便到车市上逛一圈,即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可选的车太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挑花眼倒是没什么,关键是,对于车的鉴别难度也在增加。
有数据说,中国中级车的市场份额正在向60%挺进,已成各级别车型中绝对的主力军团。中国人对于中级车(A级车)的喜爱,正如欧洲人对于A0级车或者美国人对于B级车的喜爱,也算是中国国情之一。不同的是,欧洲人喜欢小车、美国人喜欢大车,但车辆的品牌和品种都远远不如中国那样丰富。比如,在欧洲,各大品牌的小车主力品种一般只有一款,大众就是POLO、雷诺就是Clio、福特就是嘉年华。而中国各品牌的主力中级车,三款两款刚起步,四款五款不嫌多,葫芦兄弟是目标。
中国的中级车市场大致可以对应欧洲的A级车市场,但已经分得更细,粗略地可以分成A-、A、A+三个层次,再细分的话,还可以酌量添加A后面的“+、-”号。如果是不同品牌,造出不同大小的A级车,还算是术业有专攻,但中国的现在的情况是,同一个品牌,已经是A+、A-地玩儿个不亦乐乎。
世界车市看中国,中国车市看大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车市,而大众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品牌。大众之牛,不光是有个坚挺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大众可以引领中国汽车消费潮流,一举一动之间,往往得风气之先。多代同堂、老车新做、小车大做、一车多做……大众为中国创造的种种造车新思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通用、丰田、福特、日产、现代之流,为了中级车市上的份额,都有老车退休返聘,继续发挥余热。这种做法,一看就是拾人牙慧,大众玩儿得剩下的东西,别人还在当法宝。确实,把老车当成“经典款”继续服役的做法虽然也能留住不少销量,但显然不如把老车包装成新车,或者把低级别的车拉皮成大车,更加上层次、更加有格调。
不管是用老平台造新车、还是用小平台造大车,毕竟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研发”新车型,即可以避免老车型的审美疲劳、又可以显示出对买家们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这种车由于其“新”,可以很好地掩饰出身,避免一下子被人看穿的尴尬。
由于深谙中国式造车秘籍,大众通过各种配方,造出了大大小小十余款中级车。这好比五粮液不光出品五粮液,还兼出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特供、五粮国宾等等系列。用酒待客的人,可以自豪地讲,这酒是五粮液集团出的,而买车的人,也会看着车头的那枚车标心满意足。
虽然这些造车秘籍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但却没办法申请专利,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你搞多代同堂,人家也可以搞;你用小车平台拉皮大车,人家也可以搞——这两种造车方法已经广为合资车企使用。现在,“一车多做”也不乏模仿者,最近的例子就是南北丰田发布了各自的中级新车,本来是一款车,换个壳子就成了两款车,其研发效率之高,堪称丰田造车史上的一次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本文导航
- 第1页:中级车是不是太多了?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