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出行需“他约”与“自约”
汽车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情,但文明意识、修养的提高,是改善不文明现象频出的根本,也是文明出行的基石。
近日,北京“地铁禁食”该不该入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最早的提议,到审议环节被删,再到恢复提议,正反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论。虽然现在入法与否仍是悬而未决,但整个过程前所未有地唤醒了公众对乘车文明的重视。
汽车文明,不仅仅是驾驶者应该遵守交通法规,不仅仅是路上行人应该重视道路安全,也不仅仅是关注汽车对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还包括乘客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对于公众而言,克服不文明现象的难点可能不在于习惯的改变,而是意识的转变。因为,大多数人在做出不文明行为时,是完全没意识到会给他人带来了不良影响。文明出行是对汽车出行的约束,也同样应该是对乘客出行的约束。
对“地铁禁食”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条款并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上班族难免会争分夺秒将“早餐”安排在路上,难以杜绝;而进食是人类基本生理需求,小孩难以克服饥饿感。此外,“禁食令”也存在实施难度过大,难以确保执法到位等客观事实。很多人因此发难,明知没有执行力的条款为何非要入法?真正入法后又有何意义?
车厢内的不文明行为还有很多,高声喧哗、长时间接听电话、扬声器播放视频、携带有气味物体、一人躺卧多人座椅、当众脱鞋等等,这些常见又琐碎的小事都让车厢乘客烦恼不已,但又无计可施。深受其害的乘客认为“禁食令”入法后带来足够强大的威慑力,不仅能快速帮助乘客培养文明出行的习惯,同时也对更多不文明出行现象敲响了警钟。
乘客之间的确因为成长环境、教育程度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在文明乘车的观念上有差异。但反过来,不文明行为频发的原因,是否也应该考虑传播上存在不足?乘客对不文明行为有没有清晰认识?例如,我们在公交车上通常会听到“给老弱病残、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的温馨提示,久而久之,乘客中就会形成“主动让座”的文明意识。哪怕现实生活中总有对需要让座的人视而不见的人,他们也不会因为这样的行为而受到惩罚,但在道义上他们永远是失分的。每当听到温馨提示时,他们会感到已经理亏?当周围的人投来鄙夷眼光时,他们会感到如坐针毡?当周围的人纷纷起身让座时,他们会感到一丝不安?即便“地铁禁食”因争议而最终不得入法,但大家对不文明乘车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地铁禁食”并非是北京首个提出,国内像上海、郑州等城市已经从今年起实施了“禁食令”。上海在今年开始实施的新版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中,明文写入了“地铁禁食”。地铁中也一直滚动播放着“禁食”的温馨提示,很多乘客已经开始注意到并逐步接受它。同样,在郑州车厢进食拒不改正者,将被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虽然目前对“禁食”还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政策导向下,相信乘客自觉遵守、文明出行的氛围正在形成。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本文导航
- 第1页:文明出行需“他约”与“自约”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