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机构:车内污染将成人类健康最大威胁之一
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及交通的拥堵,人们在车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根据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技术评估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echnology Assessment,以下简称CTA)的测算,在21世纪初在美国人每天上下班通勤的开车时间就已经超过了30分钟。而这一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大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人们在车内的时间越来越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车内的空气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CTA发起了一项空前规模的全球调研活动,结果证明车内空气质量要比车外空气糟糕许多。
车内空气比车外更糟
CTA针对20世纪80、90年代的23项独立科学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车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苯、甲苯、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等的含量或浓度都比车外空气多或高,比如车内苯的浓度很多时候就比路边空气高出4倍,一氧化碳高出10倍,而苯以及被国际卫生组织定义为强致癌性。如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车内槽糕的空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案例都呈日益增多趋势,尤其对小孩、老人以及有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而言,它可能是致命的。CTA呼吁,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那么车内空气将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现代威胁之一。

图:CTA的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郊区,车内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其他挥发物的浓度都远高于车外。
车内苯等挥发物(又称VOC)主要来自于汽车各种内饰材料中的塑料、涂料及粘合剂等。而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溶度的甲苯、二甲苯,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溶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候群。
该机构在改报告中总结:“私家乘用车内部空气污染情况通常较周边环境更严重,超过道路两侧,以及其他常用车辆。”。改份报告中的还包括以下重要内容:
•车内空气中,VOC浓度达到固定检测站点的6倍以上,也比道路两旁高出近两倍。
•乘坐汽车通勤者暴露在苯类成分下的危险性,远高于乘坐地铁通勤者。
•两项研究表明,汽车在市区驾驶时,内部空气中苯类的浓度高于在郊区或公路上行驶。
•保养不当的车辆内部VOC浓度更高。
•车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持续升高,在市区道路上行驶比在郊区更容易让乘员暴露在一氧化碳中。
•一项韩国的研究显示,车内空气中存在有毒化学物质,包括苯、甲苯、甲基叔丁基醚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分子式C4H9OCH3)等,但尚未确定这些成分的来源。
报告详细内容可下载链接:
http://cn.gasgoo.com/Upload/Define/20131023165452Upfile.pdf
全方位认识VOC
关于VOC的定义有多种形式,通常来说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醇、十四碳烷、TVOC等。主要来自于汽车内饰件和车身材料,以及粘合剂等物质。
美国ASTM D3960-98标准(US EPA)将VOC定义为任何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美国联邦环保署(EPA)将VOC定义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任何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VOC的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欧盟对VOC的定义为:在 20℃条件下,蒸气压大于0.01KPa的所有有机物。
澳大利亚国家污染物清单(Australian National Pollution Inventory)对VOC的定义为:在 25℃条件下蒸气压大于0.27 kPa的所有有机物。
VOC成分中,类似臭氧、二氯苯等具备毒性和感官刺激性,而苯、1,3-丁二烯和甲醛等具备致癌性。VOC可能刺激车内乘员呼吸道、皮肤和眼鼻粘膜,甚至导致癌症发生。
避毒建议
国际技术评估中心和外媒给出的建议如下:
•选择材料更加环保的车辆和零配件。
•保持车辆正常养护。发动机存在故障的车辆会排放更多尾气和有害物质,让车主更容易受到毒性气体侵害。
•多采用公共交通。尽管韩国的那项研究中,公共汽车内也存在一定的有害物质,但通常不如小型乘用车状况严重。
•在车内尽量多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之后再关闭车窗。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