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车软件看技术革命之摧枯拉朽
一年前,微博上有个大号,几百万听众的,在北京打不到车,很痛苦,很烦恼,写了一条微博,抄送到北京市相关部门,呼吁解决打车难问题,上百万人关注,未果。
一年后,一个同事在北京,出门打车,等了5秒就联系上出租车,顺利归家。
如我们所知,出现了一件东西,叫“打车软件”,如“滴滴打车”等。
我坐在出租车上,跟司机聊天。他说京城这玩意火啊,有个做打车软件的老板,每通过他的软件成交一单,给司机20块钱!车上安装了软件就送米送油。
想想看,得有怎样的驱动力,才舍得这么玩命,建设四化怎么没见人这么玩命呢?
什么发生了变化?
商业驱动。
商业社会里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的需求——存在市场——技术实现——商业模式变革——革命”的自然发展。从本例来看,京城的打车费不是很贵,所以打车的人很多,加上拥堵,顺利打到车不很容易,因此出现“需要神马东西帮忙打到车”这个需求,需求旺盛时,就出现“为这个神马东西多花几块钱也可以”的市场。这个市场有多大?很多投资人都算过,可以做到十亿美元量级。出于对这十亿美元的追逐,自然就从技术土壤里生长出打车app这个东西。想象一下你不装这个app,你要在北京污浊的空气里干等20分钟,那是何其煎熬的1200秒。装上这个app,只需要等5秒钟,也许不需要。所以到目前,打车的基本模式发生了变更,商业变革是什么?是打车软件的老板给出租车司机付钱。那么,是否革命了?
没有。
有关部门在最后一个关头到来前,出来干涉了。
出租车公司的诞生有其历史渊源,由于垄断,他们可以不顾用户需求却日进斗金。在技术革命将这日进斗金彻底颠覆之前,有关部门跳出来叫停打车app,是对的,是保护他自己的利益,但采用的解决方案是抄袭,那就错了,可见有关部门虽有智慧,但缺乏面对新世界和适应新世界的能力。小小的阻挠并不能阻挡革命大浪的到来。对广阔市场巨大利益的追求将推动投资者们进一步变革商业模式。举个例子,想象一下我们获取资讯的模式:中国互联网网站每天服务10亿用户,但不收取他们的基本费用,通过广告来补贴做这些事情的巨大成本,还能保持非常可观的利润率。随着大数据挖掘、车联网和精准营销的技术发展,向每个乘客提供精准广告并不难想象。那么,在某一天,出租车大幅降价,或者不收费,是不是也具有可能性呢?
是为摧枯拉朽。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本文导航
- 第1页:从打车软件看技术革命之摧枯拉朽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