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车网 |  广告业务:18530998050发稿 ;联系QQ:380691300 ;新闻QQ:1002345041    
汽车搜索
河南车网 > 车市评论 > 校车安全工程须“软”“硬”兼施

校车安全工程须“软”“硬”兼施

新闻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23 00:00:00 评论:

    河南车网转载:校车事故频发,引发了人们对于校车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日前,《校车安全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并公开征求意见。各地政府也相继行动,或购置新车,或细化管理;各家客车企业借势大力推广,各种侧翻、碰撞试验如火如荼地开展。宇通、厦门金龙、安凯等客车公司争相推广自己的校车产品。

    事实上,校车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眼下因政策出台而刺激出的“校车热”现象,却不得不令人警惕其发展基础是否稳固。

    从国内客车制造商的现状来看,自去年7月《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颁布实施后,国内拥有专用校车生产资质和产品公告的客车企业约有20家,具备生产条件的客车企业并不在少数,但是形成规模生产的企业却寥寥无几。目前从事校车运营的车辆中,大多数也都是营运客车、改装车或者农用车。

    校车的发展除了需要合格的客车产品这些“硬件”条件外,运营模式、管理法规等“软”环境也同样重要。

    从市场推广角度来看,各地学校购置专用校车都需要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校车的采购费用需要有稳定、持续的来源;而在运营方面,也同样需要有明晰的商业模式。

    从甘肃、徐州、辽宁等地发生的校车事故来看,“人为因素”在事故原因中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意味着校车运营的管理已经超出了单一车辆运营的范畴。

    校车运营安全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匹配的一种重要监管工具是目前车联网技术下的车辆监控与管理系统。日前,在某汽车厂商的车联网战略发布会上,主办方透露,包括G-BOS在内的车联网技术将成为校车上的“标准配置”。

     新技术的运用,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安全监管中的人为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校车法规的完善对于校车安全所起的保障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本文导航

汽车团购报名(购车微信号:380691300 团购QQ群:339523925)
团购车型(必填)
团购车型(必填)
您的姓名(必填)
手机号码(必填)
请正确填写11位手机号码
所在地区
备注

您有任何购车疑问都可以填写在这里(包括价格、保险、上牌等等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