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肆虐车市 自主品牌如何救市?
日前,在由环球时报举办的“2012世界变局·中国战略”年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认为,2012年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不确定、最难预测的一年。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看来,明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可能还会恶化,新兴经济体受发达经济体牵连,增长会下滑,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外部市场大量萎缩,欧美有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趋势,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车市将如何运作?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672.83万辆和1681.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0%和2.56%。11月,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同比分别下降3.41%和2.42%。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312.27万辆和1310.36万辆,同比增长5.39%和5.26%。
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52.35万辆,同比下降2.34%,占乘用车市场的42.15%,较去年同期下降3.28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66.51万辆,同比增长1.77%;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05%,占有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50个百分点。
从今年前11个月的乘用车市场看,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19%、16.52%、11.27%、8.11%和2.76%。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相比,处于品牌多而规模小的状态,市场抗风险能力和逆市增长态势都不如国际品牌,并且新一波合资潮的强势涌起,以及国际高端轿车向下游浮动的趋势,对自主品牌都构成了强大的市场压力。
在乘用车领域,国内销量最大的奇瑞今年大约是达到65万辆,不如去年。东风汽车公司今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增速高于行业10个百分点,年产销首次达到100万辆,但乘用车规模只有30多万辆。
[!--empirenews.page--]而另一方面,借助中国资源打品牌的跨国公司却一枝独秀。一汽大众合资厂陆续进入“百万辆俱乐部”。通用汽车公司及其中国合资企业11月份在华汽车销量共计237130辆,较上年同期增长20.4%。上海通用今年前11个月仅轿车产销量,就已突破100万辆。
从竞争态势来看,虽然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比例已经达到40%(官方数据),但国际品牌在国内车市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扭转。在今年的“寒流”冲击下,本土车企还遭遇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随着增长的放缓,以及大多数产品处于低端市场的影响,长安汽车今年第三季度净亏达到1.42亿元。
而且,今年整个汽车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出口增长强于内销。因此剔除国际市场增长的小幅拉动,国内市场实际上近乎零增长,12月的年终市场不会改变这个趋势。自主品牌更率先进入负增长。在冷风肆虐的车市,以及国际经济衰退萧条的背景下,明年的汽车市场将如何开启,自主品牌将如何应对日趋暗淡的车市气候?我们从近期一些业界的动态着手,来做一次小小的梳理。
强化服务品质提升品牌附加值
从近期接触的一些郑州汽车流通市场的4S店,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无一例外的把自己的服务品质在新的一年中提升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尤其是具有品牌特色的个性化的人本服务。其实,这也正是汽车制造商经营战略的延伸和体现,它反应的是整个车市经营理念的转变,从单纯靠价格的博弈已转移到整个品牌价值及其品牌外延价值的竞争,这即是市场客观规律的反映,无疑也是汽车行业日渐“寒冷”所催生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广本的视客户为衣食父母的“24小时快速反应机制”,还是上海大众的体现人性化的差异性服务。都是一个目标,即提升品牌的附加价值和额外价值。那么,我们的自主品牌又将如何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无声战争呢?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率先靠服务给车市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力帆着重推行的差异化营销战略,便是通过以服务为本的宗旨来不断提升力帆的品牌价值及用户口碑。在成功上榜汽车品牌新车销售满意度榜单之后,一个月之内力帆汽车的售后满意度指数又位居前列。经过两年的集中提升,获得用户口碑的力帆汽车在服务领域也得到更多专业机构的认可。与不少品牌仅仅将目光集中在售后服务领域不同,力帆汽车在服务提升过程中理念上的转型更加彻底。今年年初,力帆汽车提出了“全程服务”的理念,把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设置为产品设计的前提,全面掌握消费者的个性诉求,服务因此成为差异化营销的起点。从一辆汽车的设计开始,就融入客户的意见和要求,这是真正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大举措大战略。在汽车销售及售后阶段,力帆汽车全力提升品牌形象并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实施由车及人的服务措施,以“金帆护航”为服务核心理念,全力塑造优质的服务品牌形象。
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上
力帆有两个看家“绝活”,不仅开创了汽车服务价值的先河,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泛汽车文化的建设。一是力帆汽车“家年华”活动欢迎用户回家,还有用户参与的力帆X60寻找最美的乡村活动,这两个活动相依相乘,从根本上确立了力帆的亲民印象。二是力帆汽车“车友会”,目前已在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兰州、武汉等19座城市相继成立了由厂商主导的这个车友会,这是将服务品牌与汽车文化有效结合的一次巧妙嫁接。通过定期组织车友一起开展车友自驾游、车友沟通会等丰富多样的联谊活动,不仅搭建了一座用户与厂家、商家沟通交流的桥梁,还为力帆车友们建立了一个互动联谊的的平台和纽带。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态势从单一的“价格战”转移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价值战”后,服务能力的高低已成为汽车厂家赢得市场的关键,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变,服务所提供的附加值在整个过程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以品质服务为核心来制胜终端市场,已构成未来车市的一个重要战略制高点。
[!--empirenews.page--]瞄准国际市场伺机破口突围
国内车市竞争压力愈来愈大,全世界的车商都挤在中国打“巷战”,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先天“营养不良”,无法长久和国际车业巨头打阵地战,伺机寻找国际生存空间,也不是为曲径通幽的一个上策。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产汽车今年1-11月份在华汽车销售量超过80万辆、同比增21.4%,在华国产的外资乘用车中销售量排名第四,大众和通用继续占据在华汽车销售量前2位。通用及旗下合资企业11月份在华销量达237130辆,同比增长20.4%,创下历年来11月最佳纪录。而《法兰克福评论》12月13日报道:11月份德国大众汽车销售量为45.29万辆,同比增长14.5%。1-11月总销量为469万辆,同比增长12.4%。其中中东欧地区业绩增幅最大,仅俄罗斯市场销量就达到10.42万辆;北美地区销量44.87万辆,同比增长22.5%。
这两个数据至少说明,一是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是合资品牌“一统江湖”,市场独大!再者就是国际汽车市场的潜力并不比中国弱势,尤其是中东欧和北美市场。
所以中国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杀出去”,把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损失在国际市场弥补回来。今年11月23日,吉利帝豪EC7车型获得欧洲新车安全评价组织(简称EuroNCAP)安全评价4星成绩(最高为5星),而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有多个自主品牌汽车曾经为进入欧洲市场而进行碰撞试验,成绩为2~3星。此次测试,吉利帝豪EC7与奔驰等世界级车型的成绩相当。据悉,今年前11个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37.36万辆,同比增长4%。2010年,吉利汽车出口量达到2万辆,今年出口量有望再翻一番。12月15日,搭载着DSI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加DVVT发动机的吉利全球鹰GC7轿车在长沙首发。这意味着吉利汽车志在以自主核心制造,提升自主品牌品质,角逐全球市场。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刘金良表示,2012年,吉利将有6款新车型上市。
浙江吉利董事长李书福
[!--empirenews.page--]
吉利的当家人李书福表示,“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手中,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侧重自主研发,同时整合全球资源,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为此,2005年,吉利控股在收购了英国锰铜控股52%的股份,2010年3月28日,吉利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同时,吉利控股与全球前20家的零部件跨国公司中的16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另据消息,帝豪EC7车型将于明年在英国市场销售,售价1万英镑左右,并择机进入欧洲其他市场。12月21日,吉利汽车在白俄罗斯的工厂将破土动工。
吉利无疑给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带了个好头。
但作为自主品牌,吉利绝不是在孤军奋战。11月30日,北京汽车消化吸收萨博技术而成功的首台自主品牌发动机,在全新落成的动力总成基地成功下线。就在当天接受采访时,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童立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到目前为止,包括瑞典萨博汽车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车企,都希望购买我们的发动机。”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通过“技术造血”反哺欧洲车企的首个成功案例,更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另据江淮汽车12月14日公告,为推动江淮汽车产业战略布局,建立健全汽车金融服务体系,该公司日前与西班牙桑坦德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安徽合肥市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拟合资5亿元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根据合资协议,合资公司5亿元注册资本中,双方各出资2.5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合资公司股比50%,且双方均以现金方式出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接受公司境外股东及其所在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和境内股东3个月(含)以上定期存款;接受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保证金和承租人汽车租赁保证金;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提供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包括展示厅建设贷款和零配件贷款以及维修设备贷款等。
在中国开放汽车市场十余年后的今天,虽然国内车市还大部分属于“沦陷区”。但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正在荆棘中奋勇向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汽车工业独立鳌头雄踞于世界汽车市场的那一天已为期不远了。
(河南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