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守土之臣:张海亮
河南车网转载:作为一名经理人,张海亮的职业生涯并无过多传奇之处,被外界提及最多的就是1994年于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大众供职,直至今日坐上这家公司的头把交椅。从最基层的股员,经过17年的勤勉工作被一步步地擢升。 翻开官方公布的简历,我们可以看到,张海亮在1994年毕业后至1998年在规划部、计划物流控制部、产品工程部、供应部任职股员、股长。接下来的4年便被提至供应部前期采购科及生产采购科担任科长,成为政府行政序列中的一员。自2002年开始,张海亮的晋升步伐不断加快,当年10月便上任曾服务过的供应部经理,期间还兼任了计划物流控制部经理一职。2004年至2007年又先后在规划部、产品工程部担任管理职位,并于2007年2月起出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与行政执行经理,8个月后即被正式提拔为销售与市场执行经理兼、上海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为副总级别。 应该说,从最基层到一跃成为企业掌舵者,张海亮走的一帆风顺。“少帅”、“70后总经理”的称谓多少显得意气风发。同时,从基层稳扎稳打的职业路径也让张海亮对上海大众这家其已经服务17年的企业有着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也正是这段看似普通的成长经历却是直接促其填补刘坚因意外交通事故罹难而腾空出来的总经理的职位空缺,迈向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高点。 ■受命于危难之际 2010年7月17日,一辆疾驶的上海大众途观在从敦煌出发,开往酒泉途径瓜州时,与一辆装载沙石的土方车发生追尾,导致途观因急速的剧烈碰撞后发生爆炸,燃烧直至仅剩钢铁车身和轮毂,而这辆途观车上乘坐的正是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公关总监曾家麟以及另两位随行人员,四人均不幸全部罹难。 总经理因车祸离世,对上海大众从情感上而言无疑是一次悲痛异常的打击,企业日常运作也势必受到了影响。 刘坚自2007年10月从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回归上海大众并接任陈志鑫的上海大众总经理一职,其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领导风格使得上海大众经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侵袭并在随后的两年借势大环境的向好将上海大众推向全新的发展高度。因此,这场交通意外迫使上海大众进入暂时的“空窗期”,选定新一任的总经理人选成为最紧迫的工作议题。 当时,上海大众内部共有三位副总级别的高管,除张海亮之外,还有上海大众副总经理兼商务执行经理何思渊和上海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唐睿思,后两者均为外方代表。根据上海大众的合资章程,总经理一职基本都由中方担任,因此外方副总晋升总经理的可能性基本可以被排除。但结合上汽集团对上海大众总经理这一职位另行“直接派驻”的任命习惯,张海亮不论是在外界还是企业内部看来都不是首选人物,打破常规提拔他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
应该说,陈志鑫和刘坚这两位前任已经为上海大众打下较为坚厚的基础,不论是营销渠道、研发体系还是产品规划等方面都作出了战略性的统筹。
在张海亮被确认掌权上海大众之后便有分析人士指出,“上海大众的战略部署已经成形,作为总经理只要执行就可以了。”这种说法并不无道理。
在大众“南方战略”的推进下,刘坚原计划将亲自率领上海大众在2012年前后完成百万辆的销售布局。在他的计划中,2010年,上海大众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推出包括途观在内的3~4款新车。进一步推进“大众汽车中国动力总成战略”,以及继续提升大众品牌、斯柯达品牌的渠道结构和网络能力,加大对二三线城市的网络建设力度以及南方市场的开拓。其中包括网络扩建等多项战略都已经在推进执行中。
作为临危受命的张海亮,首要任务无疑要继续完成刘坚未竟的事业。而稳固已有优势,也是对张海亮任职期间最基本的考核。
目前的形势是,德国大众集团就中国市场已经制定了“2018战略”,上海大众内部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2015战略”和“2020战略”,因此在大的战略把控上,张海亮只需积极配合大众和上汽两大股东的发展节奏即可。不过,单从上海大众而言,在很多环节上张海亮如何能拿捏好分寸也至关重要,甚至将直接关乎企业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如基于大众最先进平台及发动机技术面向中国市场开发的C级车,对此如何制定开发流程、产品定位以及营销模式都是一道道不小的考验,一着不慎则就可能使得整个计划崩塌。此外诸如上海大众品牌老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销售规模出现滞后局面等问题,也都要考验张海亮的智慧和应对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