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改革面临失败
河南车网讯:
目前,一些厂商在经销商渠道模式上的动作,其实是宣布了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最终走向了失败。
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出台以后,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诟病,而对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改革也提上官方的议事日程。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仅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且厂商对经销商的控制相比以前更加紧密了,或者说,汽车经销市场的垄断越来越严重了。
经销商渠道的整合或者整顿,以奔驰与大众为典型代表。
最近奔驰对应经销商的整肃前所未有,奔驰中国联合北汽集团将统一国产奔驰与进口奔驰的经销渠道,给出的理由之一是进口渠道与国产渠道的分立,造成奔驰产品在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奔驰获得更高的收入与利润。
一汽大众日前也开始大力取缔二级经销商,扩大一级经销商,以利于一汽大众对全部经销商的管理效率。
这两家汽车厂商的直接作用的结果,就是渠道垄断性的加强。
从奔驰来看,随着奔驰整体销量的扩大,奔驰对经销商渠道的直接管理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以往一家经销商独大的局面,在奔驰市场销量还小的 时候,有力地支持了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在这个时候,奔驰介入经销渠道的成本会偏高,投入产出比相对不划算。
但是,最近奔驰与北汽合作渐入正轨,中国豪车市场迅猛增长,渠道对于奔驰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将经销商一家独大的垄断转移到厂商直接的垄断,无疑符合奔驰扩大市场的最大利益。
一汽大众的动作也是证明,厂商加强对于经销渠道的控制,或者垄断程度,能够保证大众品牌以及一汽大众产品的市场最大化。
从厂商看来正确的事情,往往对于消费者不利。
厂商对于渠道垄断的结果,一定会产生市场两端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垄断程度越强,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就越严重。具体一些,就是厂商垄断的结果,会以市场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为最终结果。
虽然,厂商宣称一直会将消费者放在产业链条的第一位,或者厂商也认为,这种渠道的整合会有助于厂商更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但是,从根本上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利益越来越处于弱势,造成了消费者的利益越来越缺乏一种市场竞争下的保护。
我们当初要求改革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原因,就是基于这个办法规定的经销结构使得供销双方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而经销商的利益和品牌没有办法得到保护和提升,汽车市场的充分竞争存在更多的经销模式的障碍。
我们也一直期望汽车市场出现国美或者苏宁似的的汽车经销商,但是目前的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却将这样的梦想和期望打破。
经销商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投资人,但是却没有独立的市场处置权,它太多受制于厂家的商务政策,即使这样的商务政策对经销商而言有多么不公平。
也许会有人说,中国汽车市场的这种状况,恰恰保证了经销商绝大部分处于盈利的状态,甚至有些经销商肥的流油。但是,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不是这种经销模式,而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太过迅猛,太过出人意料。
同样,中国的汽车市场的一个怪现象是,世界最廉价的劳动生产的汽车,却比国外要贵的多。
为什么?因为没有竞争,或者竞争不充分。而竞争不充分恰恰是目前经销模式被厂家垄断造成。 国内市场经常出现的经销商与厂家激烈对抗的事件,正是这种模式的恶果之一。可以设想,如果汽车市场持续低迷一段时期,那么这种对抗就会更加激烈,更加频密。 曾经的对于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改革的呼声已经远去了,甚至是消失了。但是经销模式中的垄断程度却越来越强了。经销商越来越被挤压到只能乖乖听命的角落,消费者则成为整个产业链条上受到伤害最多的无奈者。 |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