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光:自主开发不是聘几个海归就能成功
河南车网转载:1988年,日产和福特建立了一个联合开发皮卡的项目,40多名日产技术人员来到底特律附近的弗特林市建立了技术中心。很快,日产人员就发现两国开发工作有很多差异:美国公司的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分工明确,相互独立,而且开发部门权限较大,而在日本,生产技术部门从一开始就会参与到开发部门的工作中来;美国开发人员分为工程师、设计师、绘图师,而日本一个开发人员就要完成三个美国人的工作;在美国由10个人负责一个零部件的开发,而日产确是一个人负责10个零部件;美国人人的工作方式类似于棒球,分工明确,日本人更像打橄榄球,分工比较模糊;美国采取开发完成后向供应商订货,整车厂提供图纸,零部建厂按图纸加工,而日本是整车厂提出开发要求,由零部件厂提供图纸,整车厂进行认可;两国具有不同的沉默知识(知识经济里的“知识”分为归类知识和沉默知识两大类。归类知识可以通过读书、查看数据库而获得;而沉默知识主要从实践中获得,心领神会),沉默知识类似于“不言自明”,是一个团队相互默切配合的基础。(到了中国,大概就是潜规则)。
很有意思的是,同一年,日产在英国建立了欧洲技术中心,现在东风日产总经理中村公泰就是当时日产欧洲技术中心的第一任主任。日产发现:英国人很有恒心,一旦决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但是英国人缺乏主人翁意识,不太善于横向交流或者主动接触自己负责领域以外的课题。他们工作方式与日本人不同,他们不会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替别人做一些善后工作。很多人只看自己负责的图纸,对项目统筹观察的能力比较弱。
后来,日产又建立了与雷诺联合开发的体制,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磨合的过程。
日产为什么要到海外去开发?野中郁次郎在《日产这样赢得世界》中介绍,日产的理念是跳出日本这一狭小范围,直接和海外市场对话,发动海外技术力量,进行全球性合作,进而生产出受世界市场认可的优质汽车。为此,日产努力打造了一个集合全球多种知识的模式,促进全球知识共创;有理想的实践主义,重视愿景,重视“三现”;努力培养负责全球知识共创的人才和团队。
本世纪初,中国汽车企业好像刚刚认识到开发的重要性,但是急切之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到海外去挖掘人才,开始有了汽车界的海归。这些人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熟悉开发的程序,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也遇到了不顺的事。
首先是海归们在国内企业的位置。按国企机构设置,既有董事会,又有党委,其中党委组织部负责干部任命。“海归”则独立于组织部门之外,没有组织部的任命等于没有根底,在公司内部易被本土高管排挤。在跨国公司,一般有明晰的职责分工,研发、销售等副总裁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和领导,在涉及专业问题时,不会受制于总裁。
过去,陈云老前辈曾经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是笼子,改革开放就是把笼子扩大,但是不能让鸟飞出去。合资企业出现之后,中国发现并不能把外资关进笼子,有人发明了一种说法:合资企业就是一只翅膀在笼子里面,一只翅膀在笼子外面。
中国企业的高层领导都是有组织部任命,但是理论上组织部是管党员的,在组织部这个笼子里面飞的都是党员干部,海归当然不在笼子里面。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据报道,2007年,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长后,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兼任党组书记。按一般的惯例,部长和党组书记均由一人担任,国务院采取了非中共党员部长列席党组会议的模式,党组会议首先征求部长的意见,这样即使部长没有表决权,也可以影响党组的决策。
但是在企业中,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企业很多不是党组而是党委,干部问题、重大问题都要在党委会上研究,然后才会上行政会议日程,不是党委委员或常委的副总其权限和地位就明显差一些。所以很多海归对于国内企业的办公室政治并不适应。汪大总成了专务之后,也就是参加一下经理办公会,并无决策权、审批权。在国外,业务工作需要调动资源和组织团队,但是国内,权限更多是理解为势力范围和地位。
现在看,在销售总经理这个位置上,似乎对职业经理人比较适应,这恰恰是在国内企业中最市场化的一部分体制。
许敏是第一批海归,现在已经转向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5月,尹同跃将奇瑞汽车研究院一分为四,变成动力总成研究院、乘用车研究院、商用车研究院和汽车试验中心。许敏由 原来主管整个汽车研究院,转为负责其中一块,即汽车试验中心。在一次公开场合,尹同跃被问及为何这么干,他表示:“知识分子,管理水平不行。”
另一个海归人士顾镭认为,从过去的经验看,“海归”要想在国内顺利发展,最好的职业规划,是从纯技术人才到技术管理人才,再到管理人才,循序渐进。
至于在工作方式上,国内在开发方面基本没有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模式,所以海归肯定感到不适应。
费正清曾经说过:中国人借用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从引进机器而需要引进技术,从引进科学而需要引入一切学问,从接受新思想进而要改变制度,这是清朝廷无法做到的。我们的汽车企业,干了20年,才知道合资经营不可能发展出自主,搞汽车50多年才想到要自主开发,现在看,还没有理会到:国有企业必须彻底改革。
最近看到尹同跃的一些谈话,感到奇瑞在做一些层次很深的思考,他曾经说过这样两段话:“现在很多企业比较浮躁,目光比较短浅,不愿意投钱研发,丧失了对自身基础的关注。今年卖50万,明年卖100万,拼命追求规模,实际上这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不会长久。做到现在,中国真正拿得出手的企业很少,更多的在卖产品,不是在卖品牌。”“做企业有点像老和尚修行,要修德。人家说小胜靠智靠谋,大胜靠德。做企业也是这样。”
今年年初,奇瑞的领导人透露,奇瑞内部正在做一个规划,用几年的时间,建立一套国际化的机制,建立一个国际型的团队,瞄准国际上同等规模的企业,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完全按照国外的程序、标准,开发出一个可以销售到欧美市场的产品。比如,对于国外企业使用的、支持100万辆级产品开发的硬件设备,奇瑞在一段时间内置办齐,使得奇瑞的硬件手段能和国外的企业相比。尹同跃透露,有一个产品明年会在北京车展上亮相,它是在中国本土,以中国人为主、外国人做导师干出来的产品,干的过程是全过程,我对量子这个项目充满了期待,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充满了自豪,因为这个概念当时是我们一块儿想出来的。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