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患上了“高增长依赖症”
河南车网转载: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但据美国行业研究机构统计,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虽然在国内市场占有30%的市场份额,但收益只占17%左右。同时,国内不少汽车合资企业每年收益巨大,但中方在股比占50%,加上其他有形总投入占70%的情况下,收益也仅占30%。此景此情,让人心有不甘,因为多年来我们辛苦推动汽车市场发展,到头来却在给别人做“嫁衣”。
据统计,日本本田2008年财年全球纯利润为1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取得13亿美元,占比达87%,美国通用则几乎依靠中国市场在这两年起死回生。与之相比,有中国汽车行业“黑马”之称的比亚迪,最近则几乎陷入困境。2010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收入仅增长1.56%,四个季度的利润分别为15.36亿元、5.23亿元、3.22亿元和570万元,递减趋势十分明显。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什么问题了?表面看,比亚迪之困来得有些突然,不好理解。但仔细想想,又很符合逻辑,主要是该公司根基未打牢靠,前些年产销量“翻番”步子太大,相当浮躁。比亚迪在产销量刚突破30万辆时,就宣称计划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企业,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这显然是“尚未学会走路就想跑”。
比亚迪的浮躁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众多汽车行业“大”浮躁下的缩影。在前两年行业连续超过30%增速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计划年产销量超百万、超数百万辆,至“十二五”末的产能已超4000万辆。现在,国家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逐渐退出,汽车市场减速。从大局评判,汽车市场降温是一件很正面的事,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抓紧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然而,许多自主品牌企业,习惯了高速增长,速度一旦减缓,效益和业绩就应声而跌。这不仅是患上了“高增长依赖症”的表现,也是企业“弱”的明证之一。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汽车业应当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当或相近的发展速度。如果在“十二五”时期,保持年均10%的增速,我国汽车产销量至2015年就将达到约3000万辆,为这么多汽车准备必要的能源、基础设施,将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降一降速度对汽车业长远发展是件好事,绝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汽车行业遭遇寒流”,“亟待政府出台政策救助”。
比亚迪虽然进入困境,但笔者更希望它及所有自主品牌企业进行反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少走弯路。笔者认为,自主品牌车企最应该做的,就是彻底转变观念,从过去片面追求量的扩张转向全面追求质量和效益,埋头苦干,少说多做。虽然引入诸如巴菲特等战略投资者和与类似于戴姆勒等国外著名公司的合作是必要的,但它们不是“救世主”,即便成功也要小心是为人作嫁。要使自主品牌车企真正一步步强起来,最终还得靠自己。▲(作者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