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政策的干预性愈演愈烈
河南车网转载:中国又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来帮助其国内的汽车生产商。新出台的这项政策要求从国际汽车品牌必须满足部分中国政府的条件,作为其在中国市场实现目标的一种交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耳熟。中国的铁路就采取了这样的政策,不过略微有些不同。
这一新政的是要国际汽车品牌无偿提供:新品牌、以及设计在内的新技术。无偿的。
依据《美国汽车新闻·中国》的总编杨坚先生在本周的时事通讯中发表的一篇文章,为了帮助中国车企的发展,这一新政瞄准了“品牌、技术和技术”这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题为《要求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的政策帮不了本国车企》,杨先生的这篇简短但准确、适时指出了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政府干预和危险信号。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如今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这两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问题是:
1) 政府强制要求企业做出交换
需要获得些什么,作为允许私有公司在中国市场做些什么的一种交换。例如,文中提到,“大众汽车只有在同意为其与一汽集团的合资公司创立一个新的品牌之后,才能够获得在中国南部建立一家新装配厂的政府许可。”根据我的经验,向别人索要“免费的”东西通常被给予的是那些已经不被需要的。
2) “中国的汽车生产商不会从他们的合资企业中学到很多东西,因为他们完全缺乏去学习的动机。”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国内的汽车公司属于国有的话,那么就等同于他们获得了免费的技术,设计能力培训、专门的技术、得到确保会盈利的极畅销车型。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我认真地考虑了政府希望通过实施这一政策来达到什么目的,可是我很无奈的发现这是一道无解题。
我非常确信,全球几乎所有的重要汽车生产商都在发展、购买或是与他们的技术提供者合并,除了中国的汽车生产商。因为他们不存在“政府强制”,而是自我驱动成功的动力。
对杨坚“要求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的政策帮不了本国车企”的观点,我十分赞同。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你不能“教”某人去具备竞争力。与运动员一样,员工必须在明白了自己的利益之后,想去竞争,想去赢,才能赢。我无法想象公司基础的理念不发生巨大改变的话会发生什么。
至于生产工人、销售人员和服务技术人员等,你不能期待他们一早醒来,就因为有人在工厂或办公室张贴了一张海报,就能像科比·布莱恩特那样有出色的表现。
他们必须要有想要赢得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