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合资股比底线欲破 第一个遭殃的是谁
河南车网转载:近日,关于“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50%底线是否到了能松口、敢松口的时机?对国内汽车业和消费者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引发业界争议。此时此刻正值新版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制定的敏感时机,整车企业合资股比之变,事关中国汽车业和全球第一车市的未来大计。
1994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中明确规定,整车合资企业中,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至今已延续16年之久。在加入WTO谈判时没有放弃50%整车合资底线,近两年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这项政策已成为继《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之后,我国在外来投资方面设限的“最后堡垒”。
50%:50%股比底线“敢不敢”放开?
在国内汽车制造业中,绝大多数合资整车企业的中方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股权比例控制的意义,虽然并不等于实际控制权的分配,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自主汽车工业起,争取了空间和时间,对于刚刚起步自主创新的国内汽车企业来讲是必要和重要的。
当然反对者也认为这一股比底线设置缺乏实际意义。拥有控股权,却没有对企业和品牌运营的控制权,并不能保护国内中资方的利益,持股比例较低的外资方依旧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国家对零部件产业已完全放开,没有股比限制。绝大部分合资企业都通过采购独资零部件公司的产品,或进口零部件的方式,来转移合资企业的利润,这一做法也无形中增加了合资品牌的制造成本,使股比限制“名存实亡”。
还有观点认为,多年的“市场换技术”并未让本土车企从外方手中获得核心技术,现在又改“以股权换技术”了。业界专家称,一旦整车合资股比底线放开,靠合资生存的国内主流大汽车集团将有“空心化”之忧。现在在股比平等的条件下,由于外方持有品牌和技术,中方股东尚且仍需为争夺话语权而与外方博奕,一旦股比底线失守,追求平等话语权将更加成为泡影,落得个核心技术学不着,沦为单纯的“投资者”。
对谁冲击最大外方?自主车企?国内主流汽车集团?
对合资车企的外方而言,目前的股比现状是最低效的,在战略制定、决策等方面都要反复讨论,甚至是博弈,内耗很大。绝大多数合资车企销售的都是外资方旗下的品牌和产品,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外资方希望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利益分成。
由于目前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国内已经允许外资企业设立独资零部件公司,这也使得在合资整车企业的零部件采购环节上,外资方实际上已经控制了重要零部件的购买渠道、并通过对核心零部件的控制,降低合资整车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将更多的收益转移至外资方所控制或持有的零部件企业中。
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已经成为跨国汽车制造商最大的“聚宝盆”。放开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50%的底线,意味着他们获利将更多。获利更多,便意味着他们未来继续并购中外整车企业合资股份的实力继续增加。有数据称,中国汽车产业巨额利润外流仍将持续二十年之久。股比50%底线一旦放开,将会加速巨额利润外流。
对国有大型汽车集团而言,必须坚持50%的合资底线,否则中国汽车工业将遭重创。上汽、一汽、东风和长安的合资品牌销量占比分别达集团总销量的58%、60%、65.5%和30%,如合资公司股比发生变化,对这些大型车企无疑将产生“致命”影响。但是乐观者也看到,整车合资企业股比放开是大势所趋,放开股比并不意味着外资企业会放弃与合资伙伴之间的合作,相反,失去了政策保护的合资企业中资方将会更加专注于自有品牌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真正成长。
对自主品牌而言,吉利汽车就表示:“只有全部放开才可以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在对投资50%的限制政策,对汽车工业发展很不利,并不是保护了中国汽车工业。反过来,外资认为中国政策限制外国车企进入中国。”
改变合资比例对中国市场消费者是好是坏?
暂时先撇开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大计,从消费者的利益层面上看是利大弊大呢?
乐观者认为,取消股本比例限制后,国内整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利润率也将趋于合理,这也有利于消费者。为了维护和提高在华竞争力,外方势必会加大技术和投资的力度,会把更先进的新技术、新车型和先进的管理专业技能等拿进来。提高跨国公司提供新技术的积极性,以此来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使中国能更好地融入汽车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壮大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反对者认为,当前的股比平等现状下,外方所拿走的利润都高达百分之九十,但在国内的投放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国际上投放一段时间以后才搬到国内的,更明确地说就是,中国市场贡献出高额利润,却没有换来主导与前沿技术。因此从外方合作的本质上来看,既有赚取利益的一面、同时又有制约国内自主制造发展的一面,所谓“合养的猪不肥”。
50%∶50%还能坚守多久?
如今,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上“如狼似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汽车市场更加进一步开放,控股权的争论将会越来越激烈,坚守股比底线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合资股比放开是迟早的事情,“股比限制”从整个汽车业发展的长河中只能是暂时的,所以说留给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时间已经不多,放弃“依赖思维”,只能“自强”,如今,合资车企中的中方纷纷另立炉灶,掀起造自主品牌热潮,不失为一种自强自保的出路。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