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打破城市美好生活 13万也没买来幸福感
两位进城务工人员在奢侈品广告下享受短暂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一生也难拥有一件奢侈品商报记者王棣/摄 随着郑州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城市框架的拉大,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风沙来袭……“畸形”发展已经开始了报复,让每一个向往都市生活的人失望和困惑。
商报记者卢艳艳齐亚琼
交通拥堵
平均两天,都要经历一次大堵车
33岁的葛军是郑州市民,去年,他花13万买了一辆本田车。
买车后,葛军挺高兴 他一直觉得,拥有一辆私家车,是一个城市人的标志,以后再不用挤公交车难受了。
可现实是,有车后,他并没有感到喜悦,堵车坏了他的美梦。“实在是堵得难受。”葛军说,郑州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堵城。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他从金水区去郑东新区,路上整整堵了1个多小时,放眼望去,整条路像个大停车场,车喇叭声响,加上汽车尾气,让葛军心情糟透了。
眼看着身旁的电动车一辆一辆地过去,葛军郁闷极了。买了车,精神也紧张起来,市区的路上,他根本跑不开,不停地刹车停车,脚一刻都不敢离开刹车。几乎每两天,他都要经历一次大堵车。葛军说,13万并没有买来幸福感。
葛军的感觉并不奇怪,年底前,郑州私家车将超过100万辆,平均每天上牌新车700多辆,其中私家车占七成。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交警部门出动大量的人力指挥交通,但郑州大堵车的场景还是经常出现。
郑州发展越来越快,葛军从心里喜爱这个城市,但拥挤的交通却让葛军越来越烦心,“如果长期下去,根本不会有幸福感。”
沙尘来袭
城市没有给她蓝天白云的梦想
谈起今年的3月,28岁的市民唐莉就说了一句:沙尘漫天。
[!--empirenews.page--]唐莉是漯河人,2007年毕业于郑州一所大学。她很向往在城市工作,觉得那才是文明社会的象征,毕业后,经过努力,她留在郑州,在花园路一家单位上班。
在她的印象里,春天应该是一个温润的季节,万物复苏,充满朝气。没想到,今年的3月,郑州下了场泥雨,又刮了几天的大风。
“这个跟我对大城市的期望截然相反。”唐莉说。小时,她的憧憬是,大城市的天蓝蓝的,高楼林立,人们温文尔雅。在郑州工作的3年,她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春天,她要承受风沙的袭击,出门戴口罩,回家满嘴还都是沙。
闲聊时,朋友也对郑州的沙尘天气,唠叨不已。“我刚洗的车,你看看都成泥车了。”朋友指着车给她看。黑色的中华车上,布满了泥点。
看报纸时,唐莉还知道,郑州的大水缸西流湖,已被严重污染。媒体多次报道,呼吁拯救西流湖,却久久不见政府整治的迹象。
“小时候,我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来后才发现,未必比小城市幸福感强。“唐莉说,空气污染、住房压力大……让她感觉不太舒服。
回乡创业
政府会支持吗?有啥政策?
王廷伟,香港锦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98年,他在广东省江门鹤山市投资200万元建立新新鞋材公司,2008年之前,他的主战场在广州,因为那里有他的鞋材公司,产品销售欧美东南亚,还曾与国际一线品牌COACH、FRYE、Adidas、NIKE等合作。
2008年年底,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订单锐减,整个公司遭受重创。
“2008年10月、11月是受冲击最严重的时刻,而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订单都会不断攀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廷伟感慨说,当时,沿海城市外贸企业一片萧条,他已经意识到,必须转变生产方式,不能孤注一掷在一个领域打转。
后来,他决定把企业搬回老家河南。这样劳动力成本可节省60%,优势将更加明显。王廷伟在自己的家乡南阳新野投资建立了一个光电科技公司。
据王廷伟介绍,他的光电科技公司于去年3月份投产以来,远销日本、台湾市场,不仅帮助整个集团公司摆脱危机,而且为下一步投资新项目积累了资本。
巧合的是,就在今天,王廷伟在老家南阳的另一个电动汽车项目也将正式投产。王廷伟说,通过这次危机,他意识到转变经营方式的重要性,必须向高科技、零污染、新能源领域渗透,这样才能适应整个经济发展环境。
政府会支持吗?有什么具体的支持政策?这是王廷伟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