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800万辆机动车 东京为何不堵车?
去年12月上旬,本报记者应日本外务省邀请,随中国媒体代表团赴日采访交流。本次活动是日本外务省“2009年增进中国及亚洲新闻媒体沟通交流暨战略互惠关系的现状与展望”活动的一部分。全国共有包括香港《大公报》、《新京报》、《羊城晚报》以及《重庆晚报》等8家媒体参加。
采访交流涉及日本对华关系政策、食品安全、垃圾分类、结婚难、少子化、知识产权保护、雨水利用及残疾人政策等。其中能给重庆以借鉴或启迪的内容,记者择其概要表述于下,以引申重庆,作“他山攻玉之石”。
“哎,又堵车了!”重庆市民,几乎每日饱受堵车之苦。

上午9点上班高峰期,东京街头见不到堵车发生。
记者在东京期间,每日穿梭于各个街区,很难遇到堵车。东京的公路不宽,不少地方比重庆还窄。每次出行,主办方安排得很紧凑,如上午9:00采访东京都议事厅,10:30采访早稻田大学。这让记者颇为疑惑:能准时到吗?结果每次都准时。
东京是一座拥有1300万人口、800万辆机动车的特大城市,汽车保有量是重庆的数倍,但为何不堵?
发展轨道交通
出行首选地铁 旅游才开私家车

神户的亮灯节
据记者的体验和调查,其一,东京有发达的地铁交通。据东京地铁公司介绍,自1927年上野至浅草段通车至今,其地铁已发展到5条大动脉,运营总里程(图库 论坛)292公里,设214个车站,每日运量800万人次。东京的上班族,无论官民,出行首选地铁。每天清晨,潮水般的上班族秩序井然地在地铁口涌进涌出,成为一大景观。
其次,几乎无人自驾私家车上班。在东京,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主要是的士、观光大巴、工程车或食品运输车。环视东京城乡,所有的住宅外却都停满私家车。日方主人告诉记者,日本国民均知国家石油资源短缺,故能克制无谓耗费。“我们也曾经历过全城堵车的年代,如今只在旅游、休假或休闲时才动车,平时主要乘地铁,这也算一种低碳生活吧!”
官员亦不例外。记者离开日本前,外务省在新宿饯行,出席者有大臣官房参事官川村泰久(相当于我外交部新闻局局长)、国际报道官赤松武(相当于我外交部发言人)、政务官冈田胜(胡锦涛访日时日方首席翻译)等。宴毕,官员们均各自乘地铁回家。
望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记者蓦地明白,这么大的城市,这么狭窄的空间,交通如此畅通,盖因东京城区的车辆密度,只及重庆街头的深夜。人可为也!
引申重庆:自我市施行错时上下班后,各交通要道堵车或有减缓,但仍不能解决高峰时段车流量过大的矛盾,特别是渝澳大桥和黄花园大桥等,每小时流量达1.5万辆,是设计流量的数倍。虽交管部门正在研究单双号限行方案,但亦或只可解一时之急;再看公车或私家车,几乎95%都是单人单车。故治本之策,应加速发展轨道交通,既节能减排,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堵车顽疾。
解决停车难
街头只能短停 住宅间建停车台
为解决停车难,东京街道两侧建有很多停车场,一般为三四层,能停两三百辆;在各住宅间空隙处,则建有钢质停车台,可停数辆到数十辆不等,因此公路上(包括支马路)没有乱停乱放的车辆。记者乘坐的巴士在东京街头短暂停留,得有特殊标识,一般不超过1小时。

住宅区只要有空隙处就建停车台
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日本驾车者的素质也值得称道。在重庆,市民通过路口时,即使沿斑马线走,机动车亦多不让人,且速度很快;在东京最繁华的银座或新宿,记者过斑马线时习惯性地让汽车先行,但司机往往会主动停让。主人告知,“日本交通执行行人优先原则,无论你通过大马路还是小岔口,只要一举手,汽车都会停下来让你。”
在记者采访过的东京、神户、德岛等地,见不到警察在路口指挥交通,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也没见汽车闪灯催促前车。应该说,日本人过的是一种规则下的生活,当遵守规则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后,交通自然畅通,达到了一种和谐。
引申重庆:近年重庆机动车暴增,让街头愈加壅堵。开车难,停车更难。可以预测的是,我市机动车还将大幅度增加,而时下城区机动车莫过百余万辆,人车矛盾已异常突出,倘若增加到东京的一半——400万辆时,整个公路或将成为一个硕大的停车场。应该未雨绸缪了!
神户地震馆 不忘却曾经的灾难
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清晨的阪神大地震,规模为里氏7.3级,造成6500人死亡。“由于神户许多民居为木质结构的组合屋,因此直接死于地震的人并不多,但地震引发的大火,却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主人称。
记者来到神户,已是深冬。夜风中,街道两旁金黄的银杏树叶,犹如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为怀念地震遇难者,每年斯时,神户都要在东游园町举行为期25天的亮灯节。夜幕降临,专为纪念活动搭设的各式彩灯璀璨如昼,数十万人从全国赶来,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漫游灯海,凭吊逝者。
纪念馆最具匠心的是天花板的设计:那是一整块玻璃,上面蓄一池清水,水花汩汩荡漾,犹如眼泪。问主人:“那是寓意人们悲伤的泪吗?”答曰:“不,因为大地震中很多人是在废墟下被烧死的。他们渴,设计师就设计了水,让他们的灵魂能得到水的滋润和慰藉。”
引申重庆:阪神大地震是天灾,重庆大轰炸是人祸。不忘却曾经的灾难,是任何一种纪念形式的本义。在重庆数以百计的抗战纪念遗址中,我们的形式是欠缺的,内容更是单调的,譬如较场口的大隧道惨案遗址,形式尚存,却门可罗雀。
为了忘却的过去,重庆的纪念物,还该添些什么?
[!--empirenews.page--]兴建蓄水罐 不让雨水白白流走
雨水除了白白流走,还有啥用?
“用处很大!”东京墨田区政府环境课的高岛先生告诉记者,“如果说20世纪是争夺石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争夺水资源的世纪。”
高岛介绍,墨田区从20多年前就开展雨水利用了。那时的东京市区,因街道的钢筋混凝土化,每遇大雨,下水道的水就会逆流,洪水频发。
目前墨田全区各官厅宿舍、中学、小学及企业等,都设置了雨水利用系统,屋顶集水面积超20万平方米,建蓄水罐、池1000多个,能贮留8000到1万吨雨水。这些水可用于洗车、浇花、冲厕所、消防等。
“一旦有地震发生,蓄留的雨水经加热后,可以直接饮用。”高岛说,一般家庭的蓄水罐1至2吨不等,从屋顶接下来,也能派很多用场。
引申重庆:据《2008中国水统计年鉴》,重庆年降水量为1439毫米,排全国主要城市之首,但雨水应用几乎为零。事实上,“坐拥三条江,重庆仍缺水”,是一种现实写照——2006年的大旱记忆犹新,300万农村人口仍未解决饮水难题,375个乡镇没有自来水,渝西各县缺水严重。
据预测,到2015年,我市缺水将达61亿立方米。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目标成为全民共识后,重庆,该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雨水资源呢?
焚烧再利用 解决垃圾围城难题
东京临海工厂濒临东京湾,它是一个集废塑料、医疗垃圾与建筑类垃圾的焚烧工厂。

东京临海垃圾处理厂中控区
“东京的垃圾如果再不走焚烧之路,再过两年就没地方可填了!”据工厂建设所所长石渡一成介绍,长期以来,东京垃圾主要填埋在邻近的千叶、 玉和 木等县,但这些填埋场正面临饱和,为解决垃圾废弃物,东京于2002年启动了新兴环保产业项目,于2006年建成临海垃圾处理厂。
据了解,临海工厂每天可处理废塑料、建筑类废弃物550吨、医疗废弃物100吨,从中获取的铁、铜和铝等金属全部作为再生资源;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能发电2.3万千瓦,除供工厂使用外,剩余部分则提供给电力公司。由于采用了高科技,整个焚烧过程中看不到一丝烟尘,闻不到一丝臭味。
引申重庆:垃圾围城,正成为世界难题。重庆每年仅生活垃圾即达300万吨,而重庆,还能拿出多少个长生桥来填埋?因此,走高科技的垃圾焚烧再利用之路,是世界所有先进城市的必然选择。
拥有上千亿财政的重庆,能否考虑引进或借鉴临海的技术?
■记者 张卫 文/图
(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yiyangcai]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