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应由更好的替代方案来代替
09年中国车市于现了典型的政策性特征
1.6L以下排量购置税的实施,在金融风暴带来的一片寒冬里,给中国车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灿烂。使得车市异常繁荣,车都卖断了档,意外之喜也给厂家带来了调产的麻烦:之前由于对整个经济形势不乐观,厂家都削减了今年的产销任务,而突然火爆的销售,让厂商一下子措手不及,众多的厂家,无法协调上下游,零部件厂也无法及时供货,消费者买车排队到两个月之后,已是常规。
此项政策,受惠的不仅仅是1.6以下排量。据车市调查结果反映,1.8以上排量也销得异常火爆,比如宝马MINI全系车型都实行了相当于减半购置税的优惠措施。事实上,几乎没有厂家不在此项政策地带动下,研究相应的应对。也就是说,1.6以下排量购置税减半政策,拉动了全部车型的销售。
中国的车市,呈现出典型的政策性车市特征。
购置税的实施代价是国家财税收入减少120亿元人民币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原定购置税减半政策,本年12月31就经结束执行。此举不但厂商关心,消费者关心,行业管理部门其实也在关注着行业反应:毕竟,难道的好形势拉动内需起到了非常鲜明的作用,如果此项政策取消,会不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
据搜狐网一次调查:在参与调查的行业人士中,半数以上人认为购置税政策会取消,因为车市火爆的代价,是我国的购置税收入减少了120亿元人民币。此政策是个暂时的政策,应该不会再实施下去,而是应该由更有实效的政策,来代替此项政策。
1.6购置税政策亦有不足
客观地说,1.6以下排量政策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拉动作用。但是,此项政策亦有明显的不足。比如说,此项政策本意是促进节能小排量车的销售,对于节能环保的促进期望很高。但是,并不是想象中高技术含量小排量的销售得到促进,对于消费行为引导并不明显。而且,由于中国人好面子的心理,小马拉大车这种典型的非节能环保车钻了空子,卖得名正言顺地火爆。而真正技术先进的小车,以及更加节能的1.8排量以上车型的销售,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替代政策应该更注重对环保车型的销售拉动
相比较国际上的相近政策,他们对于环保节能更加注重,在政策层面上,更加注重可操作性,比如,升功率指标,比如具体到克的碳排放。面对节能环保大趋势,政策制定应该更有具体指标来考核。近日出台的实际油耗标识其实已经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环保的注重,但是由于车型大小不同,由于各厂商风格不同,此项政策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奖优惩劣的作用。
所谓升功率指标,通俗说就是一升油,经由发动机燃烧后输出的真正有效能量,此指标跟发动机的技术含量直接相关。而具体到克的碳排放,则是从整个石油燃烧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数量上来考核统计。
其实节油与否,并不仅仅只是发动机技术的先进与否能决定的,且也与变速箱以及传动系统的能量传导装置,甚至平时忽略不计的汽车的风阻系数等密切相关。一句话,应该在设计之初就要综合考虑。众所周知,汽车设计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汽车也是个磨合体,单一总成的有些先进指标固然先进,整车是否节能环保更为重要。
量化指标非常重要
与前些时几次群体事件相对应,信息时代的人们更富有质疑精神。理性的质疑对于社会的进步非常重要,但是,也不必太过于怀疑,疑神疑鬼。
面对有着各种需求的消费者,面对不同技术,各具产品特点的厂商,其实政策只需给出具体的标准,也就是同一条件下的一个原点,那么,相应地各车型谁更先进谁给良好也就有了量化的指标,各个厂商出于促进销售的心理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公关宣传,也就失去了煽动作用,消费者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也就不会迷失了判断力。
其实,不要说消费者不可能知道那么多车型的专业知识,就是业内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说得清某款车比另一款车高明在哪里。所以,厂商当然是王婆卖瓜自夸,专门宣传自己某一项先进技术,而对于综合作用却鲜有提及。而广大媒体出于各方考虑,多数不会对着盲人说眼瞎,对着跛子说瘸腿。何况,媒体毕竟不是专业的检测机构,就算想做到公正,也有着客观上的不可能。
但如果政策指定者能够参考专业检测机构,给出同一标准下的量化指标,以上所说各种敝端也就不会存在,政策对于节能环何汽车车型的鼓励,也就变得简单,清晰,具有良好的可执行性。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网友评论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